产品中心
健康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>>健康资讯
关于结肠炎
发布时间:2020-03-14 06:14:11 浏览次数:1751次
       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,起病多缓慢,病情轻重不一,主要临床表现腹泻、腹痛、粘液便及脓血便、里急后重、甚则大便秘结、数日内不能通大便;时而腹泻时而便秘,常伴有消瘦乏力等,多反复发作。腹痛一般多为隐痛或绞痛,常位于左下腹或小腹。其它表现有食欲不振、腹胀、恶心、呕吐及肝大等;左下腹可有压痛,有时能触及痉挛的结肠。常见的全身症状有消瘦、乏力、发热、贫血等。有少部分病人在慢性的病程中,病情突然恶化或初次发病就呈暴发性,表现严重腹泻,每日10-30 次,排出含血、脓,粘液的粪便,并有高热、呕吐、心动过速、衰竭、失水、电解质紊乱、神志昏迷甚至结肠穿孔,不及时治疗可以造成死亡。 
 
结肠炎的基本症状:
本病起病多数缓慢,少数可急性起病.病程呈慢性,长达数年至十余年,常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或持续性逐渐加重,偶呈急性暴发,临床表现有:
1、腹泻:粘液便及脓血便,轻者每天3~4次,重者数十次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。
2、腹痛:轻度病人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。一般有轻度至中度腹痛,系左下腹或下腹阵痛,涉及全腹有痛一便意一便后缓解的规律。
3、便秘:大便秘结4~5日排便一次,粪便如羊屎样,甚则不吃泻药不能通便。
4、其他症状:腹胀、消瘦、乏力、肠鸣、失眠、多梦、怕冷等症。
结肠炎的中医临床表现
①轻度型:最多见、起病慢、症状轻、轻度腹泻,每天少于4次,并与便秘交替。
②中度型: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,腹泻每天多于4次。
③重度型:有发热、倦怠、消瘦、贫血等全身表现腹泻每天多于6次,血便或粘液脓血便。
④暴发型:少见。
结肠炎在中医上的临床分型主要有4种,具体介绍如下:
①腹泻型:大便不成型、腹痛、便血、粘液便、脓血便等症状。
②便秘型:大便秘结,排便不畅、不尽,甚则数日内不能通大便。
③腹泻便秘交替型:大便时干时稀、时有粘液、便血,伴有腹痛、腹胀等症。

治疗方法

结肠炎的一般治疗
1、休息:休息对疾病有很大好处,特别对活动期病人要强调充分休息,减少精神和体力负担。随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,但一般应避免重体力活动。
2、饮食和营养:腹泻期要注意补充营养,又要适当减少饮食中的纤维素成份,减轻高纤维素成份可能给结肠粘膜带来的机械性损伤。关于结肠炎患者喝牛奶的问题,要看喝牛奶后有无腹泻加重,因为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可能对牛乳蛋白过敏,另一方面,有些患者可能因肠道的乳糖酶缺乏服牛奶腹泻。在我国,患有乳糖酶缺乏症的人要比西方为多,因此,对腹泻期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应仔细询问有无对牛乳过敏史,限制乳制品的摄入,有时会起到止泻的效果。
由于腹泻便血、长期摄食过少和吸收营养不良等因素,患者可能有缺铁、叶酸缺乏或贫血、应给予适量补充。一般可经口服或注射补充,运用益气健脾、养血补肾中药也可达增加体质和补充营养的目的,但不要滥补,要辨证用药。长期腹泻者,要补充以及镁、锌等微量元素。
结肠炎治疗用药原则
1、适当补充液体和电解质,补充维生素和钙。服铁制剂和叶酸治疗贫血。
2、抗感染药:防止并发症有较好疗效。有的引起恶心、呕吐、头痛、皮疹、粒细胞减少、贫血和肝功能不良。
3、激素治疗:肾上腺皮质激素、氢可的松和强的松可改进全身状况,使病程缓解,排粪次数减少,复发症状减轻和食欲增加。但也有的病人效果不好,并可使溃疡穿孔,出血和愈合缓慢。现在认为应用范围较小,对于急性暴发性或早期发作严重的病人可使症状明显减轻,病情好转。
4、止泻药:可减少排粪次数,减轻腹痛,止泻药物对急性发作的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引起中毒性巨结肠,应慎重使用。
6、保留灌肠:常用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炎,可减轻症状,促使溃疡愈合。
肠炎患者自我锻炼法
1、做时全身放松,排除杂念,姿势取仰卧式,双眼微闭,深呼吸,先提肛30次,向上提时吸气,向下放时呼气。一提一放为一次。
2、提肛时一定要意守肛门,做完30次后再揉腹200次,揉腹前要排净大小便,不宜过饱过饿。
3、揉时手心向下,右手放在肚脐上,左手放在右手手背上,按顺时针方向揉腹,力度适中,揉的幅度由小到大,即先从肚脐开始,再慢慢扩大,直到整个腹部,揉一圈为一次,揉腹时要意守丹田(肚脐下约5厘米处),在揉腹前心中默念“消炎、止痛、痊愈”六字。
4、做完运动之后,双手放在肚脐上,还是左手放在右手上,做深呼吸三次,平躺三分钟后起床。
此法要持之以恒,揉腹时如出现腹部温热感,肠鸣或排气现象均属正常。
结肠炎的治愈标准
慢性结肠炎的治愈标准,一般来说,必须是大便完全恢复正常,日行1次或隔日1次,粪便成形,不再出现粘冻和腹痛等症状,并经内镜检查,证实结肠粘膜的充血、水肿已经消除时,这时结肠炎才达到临床治愈标准。临床上有不少患者自我感觉症状消失,自己主张停药,这时未经内镜检查,其实疾病还没有完全治愈,这样停药就容易复发的,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,达到临床治愈标准,并长期保持良好状态。